Introduction

Biography of Dr. Irving T. Ho

1

在太平洋东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光环照耀世界高科技领域;在太平洋西岸,另一个"硅谷"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也一样璀璨夺目,享誉世界。而创造台湾"硅谷"奇迹的是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专家何宜慈博士。

何博士祖籍闽东寿宁县斜滩镇。1940年,何宜慈从福州考入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成为厦大新创办的机电系第一届学生。正值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国难当头,厦大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萨本栋校长的领导下,艰苦办学。在萨本栋博士的亲自关怀和培养下,何宜慈尽情地汲取着科学知识,四年寒窗苦读,使他奋飞的羽翼日渐丰满。

1944年,何宜慈大学毕业后,曾留母校任教,1949年移居台湾。1956年,他赴美求学,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后到美国"蓝色巨人"IBM公司工作,担任IBM纽约州EastFishkill实验室顾问工程师。10余年间,他的科研成果获得36项美国专利,成为IBM公司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见证了美国汹涌澎湃的电子工业浪潮,深刻了解加州硅谷快速崛起的运行模式,跃跃欲试要回台湾发展高科技"硅谷"。1979年,何宜慈回到台湾,担任台湾"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执行长"。他把"硅谷"的火种引到台湾新竹,筹划创办科技园。1980年,他担任新竹科技园管理局首任局长,开始主持制定科技园规划,设计发展框架,在资金筹集、人才训练、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如针对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特点,新竹科技园为入园创业者提供onestopoperation(一站式)快捷高效服务,使创业者能在一个窗口办好手续,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应对竞争,从而吸引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纷纷入园创业。1984年,何宜慈博士从科技园管理局局长卸任时,新竹科技园已创办了70余家高科技企业,产值达100亿元台币,一个东方"硅谷"的雏型初露端倪。1984年至1988年,何博士出任新竹科技园指导委员会主任,继续指导、扶持科技园的发展。经过20年的努力,到2000年12月15日新竹科技园创办20周年之际,一组数字展示了它超凡的魅力:方圆6平方公里的新竹科技园,吸纳了300多家高科技企业落户,2000年总销售额达9300多亿新台币。新竹科技园的发展推动了台湾地区经济转型,赶上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快车。何博士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90年代以来,何宜慈博士还应聘北京中关村、厦门火炬科技园等高新科技园区顾问,为祖国大陆新兴科技园的发展出谋献策。1998年与邵建寅、葛文勋、苏林华等厦门大学校友共同筹设萨本栋教育科研基金会及厦门大学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

2003年4月14日,何宜慈先生病逝于美国加州。

为纪念何宜慈先生并回馈社会,王荣腾博士与近十位何宜慈先生的在美、在台学生已筹募近3000万元,除于2004年以 500万元在台北市成立“财团法人何宜慈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 Irving T. Ho Memorial Foundation) 之外,其中1000万元将优先使用于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设立『何宜慈讲座教授』名额。同时在美国史丹佛大学电机系设立『何宜慈研究生奖学金。』

当年何宜慈先生奉命筹创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及荣聘担任资策会执行长,如今造就了不少享誉国际的公司及企业家;为进一步协助国家培育科技人才,期企业界共襄盛举,筹足其余的2000万元,以在台湾大学电机信息学院,设立『永久性何宜慈讲座教授』名额。

The Fundraising

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SJTU Irving T. Ho Memorial Scholarship)于2004年设立,首期基金由萨本栋教育科研基金会及何宜慈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捐赠;第二期基金由王荣腾博士及王辉、徐辉、沈程杳三位上海交大校友倡议捐赠,获得20余位校友及来自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爱心人士的支持;第三期由王荣腾博士及王瑾、徐辉、杜家全等11位海内外校友共同发起,获得51位校友及爱心人士的响应支持。“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面向致远学院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每年奖励4名优秀本科学生。

何宜慈先生(1921—2003),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斯坦福大学荣获电机工程博士,并曾在IBM公司从事科技研发工作。1974年何博士受聘为台湾大学远东讲座教授,桃李天下。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是由他的学生王荣腾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IEEE Fellow),为纪念老师何宜慈博士而倡导设立的,主要奖励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所高校的青年学生,鼓励学生赴美深造,pay it forward。

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募捐信

尊敬的各位爱心人士,

  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募捐计划(附后)。我们是一群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也是何宜慈博士奖学金的历届受益人。2020年是何宜慈博士奖学金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最后一年。奖学金的创立人王荣腾博士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上海交大,提携后辈,帮助我们及其他各位奖学金受益人。因此我们倡议继续传承何宜慈博士与王荣腾博士的善心与精神,回馈母校,延续奖学金在交大的设立。在此我们向您募捐,期望与您共襄盛举,以惠及交大今后各代学子。

  顺颂

冬安

王瑾(07届本科校友,04年奖学金获得者)
徐辉(09届本科校友,07及08年奖学金获得者)
王辉(09届本科校友,07及08年奖学金获得者)
李金波(10届本科校友,07年奖学金获得者)
沈程杳(10届本科校友,09年奖学金获得者)
应碧承(13届本科校友,11年奖学金获得者)
胡翰彬(13届本科校友,11年奖学金获得者)
吴文颢(13届本科校友,12年奖学金获得者)
杜家全(13届硕士校友,何宜慈基金会名誉院士)
邓舒文(16届本科校友,14年奖学金获得者)

二零二一年一月

更新纪录

  • 2021年1月21日:与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沟通后,基金会决定同意对我们第一阶段的捐款(总计10万人民币及以上)进行1:1配比。因此,我们的募捐目标将由原来的13.5万人民币(21,000美元)降低为10万人民币(16,000美元)。计入配比后的总额依然为20万人民币。
  • 2021年1月16日:与上海交大美洲基金会沟通后,增加信用卡或Paypal捐款方式为首选,请捐款人留意。

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募捐计划

概述

  『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SJTU Irving T. Ho Memorial Scholarship) 成立于2004年,早期由萨本栋科技发展基金会及何宜慈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捐资。自2011年起,由3名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奖学金获得者发起募捐,以及获得20名爱心人士捐助,以继续该奖学金至2020年。现今向各位历年何宜慈奖学金受益者,交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集资金,期盼能够共襄盛举,以延续奖学金设立,奖励上海交通大学未来各届优秀学生。

背景

  『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由萨本栋科技发展基金会及何宜慈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设立,以纪念何宜慈博士 (Dr. Irving T. Ho) 和他的导师萨本栋博士 (Dr. Pen-Tung Sah)。何宜慈博士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并于1962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79年赴台湾筹建创办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致力于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创业投资,推动台湾电子,计算机及通信工业的发展。
  何宜慈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由包括SynTest Technologies (华腾科技公司) 董事长王荣腾博士 (Dr. Laung-Terng Wang)在内的近十位何宜慈博士在美、在台的学生发起成立,主要致力于资助和支持教育、科研事业。该基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设立奖学金。
  『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成立于2004年,2004-2010年由萨本栋科技发展基金会及何宜慈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捐资。201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三名该奖学金的获得者王辉 (09届),徐辉 (09届),沈程杳 (10届) 发起筹款,获得20名爱心人士 (捐赠者名单) 慷慨解囊,共计筹款11万元人民币,上海交通大学配资10万元人民币,以延续该奖学金至2020年。奖学金主要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本科生,除2010年暂停一年以外,每年奖励4名学生 (2015年奖励2名学生),每人5000元人民币。截止2020年底,共计有62名学生受益于奖学金的资助(奖学金获得者名单)。

募捐发起人

  • 王荣腾(何宜慈基金会创始人及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创始人)
  • 王瑾(07届本科校友,04年奖学金获得者)
  • 徐辉(09届本科校友,07及08年奖学金获得者)
  • 王辉(09届本科校友,07及08年奖学金获得者)
  • 李金波(10届本科校友,07年奖学金获得者)
  • 沈程杳(10届本科校友,09年奖学金获得者)
  • 应碧承(13届本科校友,11年奖学金获得者)
  • 胡翰彬(13届本科校友,11年奖学金获得者)
  • 吴文颢(13届本科校友,12年奖学金获得者)
  • 杜家全(13届硕士校友,何宜慈基金会名誉院士)
  • 邓舒文(16届本科校友,14年奖学金获得者)

募捐对象

  • 历年何宜慈奖学金受益者(上海交大,北京清华,台湾大学等)
  • 交大校友
  •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募捐目标

  本次募捐款项将汇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并全部用于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和发放奖学金,募捐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The Fundraising from 2011 to 2020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the Irving T. Ho Fundraising Website!

The fundraising project is aimed to reestablish four Undergraduate Scholarships in the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SoM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to cover the next 10-year scholarships starting this September (2011-2020).

The Scholarships are in memory of Dr. Irving T. Ho (何宜慈) through the Pen-Tung Sah (萨本栋) Foundation. Prof. Sah was a graduate of Tsinghua and Stanford, and later became President of Xiamen University. Dr. Ho was a student of Dr. Sah at Xiamen and received his EE PhD from Stanford in 1962. He was later recruited back to Taiwan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n 1979 to serve as a co-founder of Hsinchu Science Park and a vice chair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Both Professors Sah and Ho passed away in 1998 and 2003, respectively.

The Fundraising from 2021 to 2026

Q: 为什么要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募捐计划?
A: 饮水思源,回馈母校。帮助学弟学妹,传承交大精神。

Q: 奖学金由谁创立,有何历史?
A: 『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SJTU Irving T. Ho Memorial Scholarship) 由王荣腾博士筹备成立于2004年,早期由萨本栋科技发展基金会及何宜慈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捐资。自2011年起,由3名上海交通大学何宜慈奖学金获得者发起募捐,以及获得20名爱心人士捐助,以继续该奖学金至2020年。截止2020年底,共计有62名交大学子受益于奖学金的资助(奖学金获得者名单)。

Q: 募捐计划由谁发起?为什么要募捐?
A: 2020年是奖学金在交大设立的最后一年。为传承何宜慈博士与王荣腾博士的善心与精神,回馈母校,现再次由多名上海交通大学校友和奖学金受益人发起募捐,希望延续该奖学金在交大的设立,以达到永续的目的。

Q: 为什么要用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的名义捐款?为什么不直接捐款给交大?为什么不另设项目
A: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相比一般性的捐款,本次奖学金募捐筹得的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学生是直接受益人。
  2. 募捐计划的发起人是近16年来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的受益人,希望能够延续奖学金在交大的设立。
  3. 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已经在交大设立了16年之久,积累了足够的影响力。通过参与奖学金募捐,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影响力在交大未来各代学生中的传承。
  4. 何宜慈博士纪念奖学金设立时间已久,已经建立起了与学校基金会的有效联系,有成熟的募捐计划流程。
  5. 本次募捐还有其它何宜慈基金会项目的捐款人参与。

Q: 捐款去向是交大基金会还是何宜慈基金会?
A: 捐款去向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因为募捐计划发起人大多现居美国,捐款将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美洲基金会转交,不经过何宜慈基金会。

Q: 募捐金额多少?
A: 第一阶段短期计划(2021年2月至5月)募捐共计13.5万人民币,交大配捐50%,共计20万人民币。暂定第二阶段长期计划(2023年至2027年,持续五年)募捐共计100万人民币,交大配捐50%,共计150万人民币。

Q: 奖学金怎么分配?
A: 第一阶段募捐款项全部20万人民币用于学生奖学金的直接发放,共计发放6年,每年资助4-5名学生,每名学生8000元人民币。过去几年奖学金一直设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本次募捐计划暂定奖学金除了设置在电院以外,再增加致远学院ACM班及计算机方向。致远学院每年选择全校前10%的学生进入“致远荣誉计划”进行重点培养,其中计算机方向学生与电院联合培养。奖学金的具体名额分配我们还在与学院协商中,确定之后会告知捐赠人。第二阶段目前暂定每年从永久基金返还5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5名学生,每名学生1万元人民币。

Q: 什么是交大配捐?
A: 根据国家财政部的政策和拨款,交大对单笔汇入上海基金会的超过十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进行配捐。目前的配捐比例约为1:0.5,有可能会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捐款至交大上海基金会,其对单笔超过十万元人民币的捐款才会进行配捐。而捐款至上海交通大学美洲基金会SJTUFA,即使每笔捐款数量较小,但是如果总和超过十万元人民币且由SJTUFA一次转回上海基金会,交大承诺也会对此配捐。

Q: 什么是交大永久基金?投资方式如何?
A: 根据目前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得的信息,长期募捐获得的捐款会进入基金会统一管理,本金不使用,每年按照比例或一定金额返还给学院用于奖学金发放,本募捐计划为了方便解释,称之为交大永久基金。基金的投资由专门团队管理,也有一些社会金融界的交大校友一起参与运作。成立永久基金的捐资门槛为100万元人民币。

Q: 为什么募捐要分这两个阶段?为什么不直接进行长期募捐计划?
A: 主要原因有:

  1. 长期募捐计划需要的资金较多(在交大基金会成立永久基金的门槛是100万人民币),要通过比较长的募捐周期才能够达到(预计五年),而这期间就无法在交大继续设立奖学金。所以先进行短期募捐计划,务求做到奖学金不中断。
  2. 通过短期募捐计划,可以帮助各位捐款人了解奖学金的运作情况,增加捐款人对长期计划的信心。募捐发起人也可以通过评估短期募捐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制定更加合理的长期计划。

Q: 有多少人参与?每人捐款多少?
A: 第一阶段计划寻找60名捐赠者,每人300美元,并额外计入可能的公司配捐。第二阶段计划持续五年,寻找60-70名捐赠者,每人每年500美元。

Q: 可不可以只参加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一部分?
A: 当然可以。参与募捐计划的任何一部分,我们都无任欢迎,不胜感激。

Q: 捐款额是限定的吗?可不可以少捐/多捐?
A: 目前募捐计划中的捐款金额(第一阶段300美元,第二阶段500美元)都是预计的个人捐款上限。根据最后参加募捐的人数,捐款额可能会降低。如果捐款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求降低或者增加捐款金额,我们当然会尊重捐款人的意愿。无论捐助多少金额,我们都无任欢迎,不胜感激。

Q: 可不可以看到捐款者名单?
A: 在获得捐助者同意的前提下,我们会定期发送募捐进度报告,附上捐款者名单与信息。我们也会根据捐款者的意愿将名单与信息放在何宜慈基金会或奖学金的网站上。

Q: 怎么跟踪确保捐款用于奖学金?
A: 募捐发起人将每年跟踪奖学金发放情况,向学校/学院获取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并分享给捐款人。根据过去的经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致远学院都会在网上发布奖学金开放申请和确认的通知,捐款人也可以自行查询。请参考:http://xsb.seiee.sjtu.edu.cn/xsb/info/31849.htm,https://zhiyuan.sjtu.edu.cn/html/zhiyuan/announcement_list.php?category=4